湖南省常德市鼎城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湖南省常德市鼎城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的历史沿革

鼎城区在历史上有过临沅县、监沅县、索县、汉寿县、吴寿县、沅南县、武陵县、常德县等名称,先后隶属于黔中郡、武陵郡、义陵郡、建平郡、武州、沅州、嵩州、朗州、武贞军、永顺军、武顺军、武平军、鼎州、常德军、常德路、常德府、武陵道、常德专署、常德市等县以上行政机构。

秦始皇年间(前221~210),分天下为36郡,常德属黔中郡。在黔中郡内置临沅县,为置县之始。

汉高祖五年(前202),在临沅县东分置索县。

新莽元年(公元9年),临沅县改称监沅县。

东汉建武六年(30),监沅县复称临沅县。建武二十六年(50),在临沅县南分置沅南县。阳嘉三年(134),索县改称汉寿县。

吴赤乌十一年(248),改汉寿县为吴寿县。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吴寿县复称汉寿县。

隋开皇三年(583),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为武陵县。此为武陵名县之始。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裁县留府,县境由常德府直辖。

民国2年(1913)十月裁府复县,原武陵县改称常德县。常德县名自此而始。县境隶属湖南省武陵道管辖。

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1988)18号函精神,颁发湘政函(1988)22号文件,将常德县改称常德市鼎城区。同年6月9日,常德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常德县改为常德市鼎城区后国家机关更名的决议》。县改区到此完成。

相关参考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的历史沿革

县境,战国属楚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为武陵郡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取“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治所今鼎城区断港头。三国吴,汉寿县改为吴寿县。赤乌十一年(248),析吴寿县置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的历史沿革

县境,战国属楚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为武陵郡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取“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治所今鼎城区断港头。三国吴,汉寿县改为吴寿县。赤乌十一年(248),析吴寿县置

湖南省常德的历史沿革

30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

湖南省常德的历史沿革

30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的历史沿革

津市居澧水尾闾,素为湘北名埠,九澧门户。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见经传,意谓“傍津设市”。未久,津市成为澧州七镇之一。明嘉靖年间,疏浚虎渡河,荆江南浸,泄于市区东侧六冢口(今小渡口),西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的历史沿革

津市居澧水尾闾,素为湘北名埠,九澧门户。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见经传,意谓“傍津设市”。未久,津市成为澧州七镇之一。明嘉靖年间,疏浚虎渡河,荆江南浸,泄于市区东侧六冢口(今小渡口),西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国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于今桃源县青林回维乡黄楚村的采菱城遗址)。秦朝时,属黔中郡。西汉时,为武陵郡临沅县的一部分。公元50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桃源地域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国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于今桃源县青林回维乡黄楚村的采菱城遗址)。秦朝时,属黔中郡。西汉时,为武陵郡临沅县的一部分。公元50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桃源地域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

湖南省常德石门县的历史沿革

石门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开始,已有1400多年历史。县城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

湖南省常德石门县的历史沿革

石门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开始,已有1400多年历史。县城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