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平的历史沿革
Posted 阳城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山西原平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西原平的历史沿革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历史(原县址一直在今原平镇后改新原乡)。战国时属于赵国,秦时属太原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东汉建安十五年移置为云中县,属新兴郡。建安十八年复原平县,属雁门郡。三国时仍为原平县属雁门郡。
西晋时永嘉末陷(侨置崞县于今崞(guo)阳城--见崞阳镇介绍)。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后县治移至今崞阳(至解放后1958年12月)。东晋元兴二年(410)置石城县(今崞阳),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
隋开皇五年(585)复改石城县,十年(591)属平寇县,至大业二年(606)改名崞县。
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贞观五年以思结部落驻于秀容境,置怀化县。贞观十二年改属代州,后并入秀容。证圣元年分武延县,神龙元年改称唐林县(在今原平唐林岗)。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为崞山军。
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
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
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
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
解放后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迁县治于原平,改称原平县。
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省直辖,忻州代管)。
相关参考
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山西北部人口最多县份。位于同蒲铁路和京原铁路交会处。面积2571平方公里,人口42.1万。 县府驻原平镇。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以后改为崞县。1960年县治由崞阳迁至原平
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山西北部人口最多县份。位于同蒲铁路和京原铁路交会处。面积2571平方公里,人口42.1万。 县府驻原平镇。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以后改为崞县。1960年县治由崞阳迁至原平
位于东经112.7°,北纬38.7°,在山西省中部,京原、同蒲铁路线上。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又改名崞县。1960年县治迁于原平镇,改为原平县。县因地形为原得名。1993年设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8.7°,在山西省中部,京原、同蒲铁路线上。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又改名崞县。1960年县治迁于原平镇,改为原平县。县因地形为原得名。1993年设市。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历史(原县址一直在今原平镇后改新原乡)。战国时属于赵国,秦时属太原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东汉建安十五年移置为云中县,属新兴郡。建安十八年复原平县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历史(原县址一直在今原平镇后改新原乡)。战国时属于赵国,秦时属太原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东汉建安十五年移置为云中县,属新兴郡。建安十八年复原平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9.2°,在山西省东部偏北,京原铁路线上。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
位于东经113.2°,北纬39.2°,在山西省东部偏北,京原铁路线上。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