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阳平
篇首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历史沿革
因春秋时曾在境内设冠氏邑而得名。夏代,位属兖、冀二州接壤地带。
商代,为“商畿内地”。
西周,初属“三监地”,后“三监地”统名为卫,遂属于卫国。
春秋时期,属晋国,南部为黄邑(今黄城),西部为冠氏邑。
战国时期,初属于晋国,后属魏、赵国。
秦代,属东郡、邯郸郡。
西汉置馆陶县,属魏郡,治所在今东古城镇,今县境西部属之;又置发干县,据今县境东部,属东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为冀州阳平郡馆陶、发干县地。
西晋,属司州阳平郡,为馆陶、发干县地。
十六国时,属后赵、前燕、前秦、北魏等国,先后属司州阳平郡、中州阳平郡、冀州贵乡郡、兖州阳平郡、相州阳平郡,均为馆陶、发干县地。
南北朝时期,先为相州阳平郡馆陶、发干县地;西魏大统十二年(546),改相州为司州,遂为司州阳平郡馆陶、发干县地。
北齐废发干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于馆陶置毛州。
隋开皇初废阳平郡,馆陶县改属武阳郡,县治北迁至今北馆陶镇。隋开皇六年(586),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治今冠城镇,属毛州。大业二年(606)毛州废,属魏州武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毛州,遂再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属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后梁、后唐时期属魏州;后晋时属广晋府;后汉、后周时属大名府。
北宋时期,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南宋、金时期,属大名府路大名府。
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1269),冠氏县升为冠州,直隶中书省。
明洪武三年(1370)降州改称冠县,隶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清代,仍隶山东省东昌府。
1913年,属山东省济西道。
1914年,改属东临道。
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
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区。
1939年鲁西北行政委员会。
1940年4月,属鲁西北专署,当年11月,属鲁西区第三专署。
1941年7月,属冀鲁豫区第三专署,当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八专署。
1943年7月,属冀南区第七专署。
1945年6月,属冀鲁豫区第七专署。
1945年8月,冠县并入永智县;1945年10月,属冀南第一专署。
1945年12月,恢复冠县,仍属冀南第一专署。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相关参考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唐虞3代,聊城属兖州之域。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唐虞3代,聊城属兖州之域。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
位于东经115.4°,北纬36.4°,在山东省西北缘,卫河东岸。春秋时为晋冠氏邑。杜预曰:冠氏即馆陶也,隋析置冠氏县。明置冠县。因古冠氏邑为名。
位于东经115.4°,北纬36.4°,在山东省西北缘,卫河东岸。春秋时为晋冠氏邑。杜预曰:冠氏即馆陶也,隋析置冠氏县。明置冠县。因古冠氏邑为名。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三国魏、晋属阳平郡。后赵将阳平郡治迁入馆陶城。北魏、北齐、北周仍属阳平郡。北周大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三国魏、晋属阳平郡。后赵将阳平郡治迁入馆陶城。北魏、北齐、北周仍属阳平郡。北周大
春秋时期,莘县属卫国。战国时期,莘县改属魏国。秦行郡县制,置阳平县,属东郡。汉武帝时期,莘县属兖州部东郡。三国袭汉制,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晋朝仍为州、郡、县3级制,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南北朝时期,仍承
春秋时期,莘县属卫国。战国时期,莘县改属魏国。秦行郡县制,置阳平县,属东郡。汉武帝时期,莘县属兖州部东郡。三国袭汉制,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晋朝仍为州、郡、县3级制,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南北朝时期,仍承
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商代末期,为纣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史称“微子城“。西周为“郭国“领域。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始置县,名聊城,属东郡。两汉仍属东郡。三国时属魏国平原郡,晋代属平原国。南北朝
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商代末期,为纣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史称“微子城“。西周为“郭国“领域。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始置县,名聊城,属东郡。两汉仍属东郡。三国时属魏国平原郡,晋代属平原国。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