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单于
篇首语:成功无须解释,失败却有许多托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内蒙古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蒙古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历史沿革
和林格尔县名称由来
和林格尔系蒙古语,意为20间房子,因清初新设驿站有20户人家而得名。
和林格尔县建制沿革
和林格尔县历史悠久,秦属云中郡、西汉置定襄郡,北魏时曾建都盛乐。
唐朝初年,663年(龙朔三年)迁渤海都护府于漠南(即汉代成乐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第二年又改称为单于都护府或称单于大都护府,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节度使制度,745年(天宝四年)王忠嗣任振武节度使,将振武军迁至单于大都护府,振武节度使管辖着单于大都护府。从设置单于大都护府时起,这里就成为内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
辽代在此设置振武县,为丰州下属的县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称为振武镇。
元代称为振武城,可知当时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浑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浑河北面设置了红城屯田所(今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军民共同在这一带垦殖,生产的粮食多次输往阴山以北地区赈济。
元朝北迁后,振武城便沦为废墟。
清朝初年曾有少量居民住在城内,清朝末年以后便迁移出去。清康熙年间,在城关镇置二十家子驿站,因为当时有二十户人家,所以叫二十家子。雍正六年设和林格尔理事通判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为和林格尔县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县署为县政府。
1949年10月1日,和林格尔县民主政府在黑老夭区中坝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民主政府迁回县城。
1950年2月5日,原国民党县政府撤销,正式成立了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和林格尔县先隶绥南专署、萨县专署,后隶平地泉行政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乌兰察布盟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相关参考
位于东经112.9°,北纬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县地区东南部。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
位于东经112.9°,北纬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县地区东南部。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
舜时,今回民区与呼和浩特其他地区称“并州徼外”,当时为荤粥族所居地。夏、商、周时,今呼和浩特地区或称“并州徼外”、或称“冀州徼外”。从公元前21世纪起,今回民区及呼和浩特其他地区就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
舜时,今回民区与呼和浩特其他地区称“并州徼外”,当时为荤粥族所居地。夏、商、周时,今呼和浩特地区或称“并州徼外”、或称“冀州徼外”。从公元前21世纪起,今回民区及呼和浩特其他地区就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
舜时,今新城区与呼和浩特其他地区称“并州缴外”、后又称“冀州缴外”地,当时为荤粥族所在地。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荤鬻(yù)”、“鬼方”、“猃狁”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狩猎游牧。春秋战国之际,荤鬻、鬼方
舜时,今新城区与呼和浩特其他地区称“并州缴外”、后又称“冀州缴外”地,当时为荤粥族所在地。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荤鬻(yù)”、“鬼方”、“猃狁”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狩猎游牧。春秋战国之际,荤鬻、鬼方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沿大青山南麓修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赛罕区地区属云中郡管辖。“原阳以为骑邑”,即进金河镇大黑河东南岸一带建立骑兵训练基地。云中郡所辖的武泉县,位于今赛罕区巴彦镇一带。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沿大青山南麓修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赛罕区地区属云中郡管辖。“原阳以为骑邑”,即进金河镇大黑河东南岸一带建立骑兵训练基地。云中郡所辖的武泉县,位于今赛罕区巴彦镇一带。
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清水河协理通判厅,光绪十年(1884年)改为抚民通判厅。民国3年(1914年)改厅为清水河县,隶属绥远特别区。1949年起,先后属萨县专区、集宁专区、平
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清水河协理通判厅,光绪十年(1884年)改为抚民通判厅。民国3年(1914年)改厅为清水河县,隶属绥远特别区。1949年起,先后属萨县专区、集宁专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