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上虞市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虞市的历史沿革

上虞

上虞是浙江省建县最早县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唐初,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八年州废。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

清承明制。

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直属于省。

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上虞

解放初属绍兴专区。

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

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

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部分地区有几次变动。

1954年秋,绍兴县东关区及汤浦区的四峰、渔浦、汤霞、四村、胜江5乡和富盛区的长东、保山、长塘、会胡4乡划入上虞。

1956年11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管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川下村划归汤浦乡;

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隐地、黑龙潭、悬岩、溪山5村以及陈溪公社戴王、糜家2村划归余姚县。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

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据2007年统计,全市人口77.28万,面积1403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5个镇、3个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杭嘉湖高科技地区成员单位,2007年全市总产值309.53亿元,人均达到40051元。

文化底蕴

上虞是一个历史底蕴极为深厚的县市。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公元前222年设县,1992年撤县设市。上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时有提出唯物论断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在上虞隐居后东山再起的谢安;近代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当代茶圣吴觉农;现今又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奥运之子何振梁,著名导演谢晋等。创办于1921年的春晖中学,早年享有“北南开、南春晖”美誉,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李叔同、朱光潜、叶圣陶等一代名师名家都曾在这里任教或讲学,形成了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与时俱进”当年就是它的校训。

相关参考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的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18日上虞县撤县设市,驿亭镇由上虞市管辖。2003年底,辖37个村委会,人口21986人,面积22平方千米。2004年3月22日,上虞市驿亭镇政府驻地由五驿村迁至五夫村。2006年4月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的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18日上虞县撤县设市,驿亭镇由上虞市管辖。2003年底,辖37个村委会,人口21986人,面积22平方千米。2004年3月22日,上虞市驿亭镇政府驻地由五驿村迁至五夫村。2006年4月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的历史沿革

英台故里丰惠镇,位于上虞区东南部,地域面积118平方公里,现辖3个社区、27个行政村:东门社区、庙弄社区、南街社区、、祝家庄村、永庆村、西郊村、西南门村、南门村、后山村、东门村、西湖村、孟尝村、通明村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的历史沿革

英台故里丰惠镇,位于上虞区东南部,地域面积118平方公里,现辖3个社区、27个行政村:东门社区、庙弄社区、南街社区、、祝家庄村、永庆村、西郊村、西南门村、南门村、后山村、东门村、西湖村、孟尝村、通明村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的历史沿革

崧厦镇古称嵩下市。据《上虞县志》与《崧厦志》记载,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崧为御孙恩筑城,次年袁崧兵败殉职,后人为纪念袁崧,称其所筑之城为“嵩城”,并为其建造忠介袁公祠。后嵩城及袁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的历史沿革

崧厦镇古称嵩下市。据《上虞县志》与《崧厦志》记载,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崧为御孙恩筑城,次年袁崧兵败殉职,后人为纪念袁崧,称其所筑之城为“嵩城”,并为其建造忠介袁公祠。后嵩城及袁

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的历史沿革

沥,意为流。旧时为曹娥江入海处,故称沥海;又因此地古时为海防要区,明代驻兵防守设所,得名沥海所。1958年建沥海公社,1983年析建乡,1984年改镇,1992年三汇乡并入沥海镇。1996年,沥海镇辖

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的历史沿革

沥,意为流。旧时为曹娥江入海处,故称沥海;又因此地古时为海防要区,明代驻兵防守设所,得名沥海所。1958年建沥海公社,1983年析建乡,1984年改镇,1992年三汇乡并入沥海镇。1996年,沥海镇辖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的历史沿革

盖北镇是特色农业名镇,以种植的“一果两菜”(葡萄、榨菜和芥菜)闻名长三角地区。全镇耕地面积1.5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2万亩,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从事葡萄生产,常年产优质葡萄2.5万吨,已成为集生产、科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的历史沿革

盖北镇是特色农业名镇,以种植的“一果两菜”(葡萄、榨菜和芥菜)闻名长三角地区。全镇耕地面积1.5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2万亩,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从事葡萄生产,常年产优质葡萄2.5万吨,已成为集生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