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千米

篇首语: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屏山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屏山县的历史沿革

屏山县在汉、晋时先后属键为郡、越崇郡。唐代属戎州都督府。宋属叙州,通称马湖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马湖路总管府,治所涪口,即今新市镇。

元大德四年(1300年)迁至今屏山镇,下辖6个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隶于马湖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撤马湖府,屏山县属叙州府。

民国元年以后,属永宁道。

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为乐山专区。

1956年

后改属宜宾地区。

1997年

屏山县面积1440平方千米,人口24.6万,辖8个镇、12个乡:屏山镇、新市镇、中都镇、大乘镇、龙华镇、福延镇、新安镇、富荣镇、龙桥乡、龙溪乡、冒水乡、屏边彝族乡、清平彝族乡、太平乡、夏溪乡、鸭池乡、楼东乡、清凉乡、大桥乡、安全乡。县城屏山镇,东距宜宾市81千米。东经103°36′-104°23′、北纬28°28′-28°51′。

2000年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0620人,其中: 屏山镇 32480 、新市镇 16699 、中都镇 17190 、龙华镇 18535 、大乘镇 18930 、福延镇 13233 、富荣镇 11255 、新安镇 18721 、清凉乡 13101 、龙桥乡 3927、 楼东乡 11207、 鸭池乡 13835、 龙溪乡 6815 、太平乡 12421 、安全乡 7447 、大桥乡 10831 、夏溪乡 8774 、冒水乡 4785、 屏边彝族乡 7748 、清平彝族乡 2686。

2001

年底(估计时间),全县面积1442平方千米,人口258320人,辖248个行政村。(下面数据根据“宜宾市政府网站”,全县数据为本站合计)

屏山镇面积40.9平方千米,人口26723人。辖11个行政村。

新市镇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16968人。辖16个行政村。

中都镇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19159人。辖15个行政村。

龙华镇面积126平方千米,人口19138人。辖18个行政村。

大乘镇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20741人。辖19个行政村。

福延镇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14488人。辖18个行政村。

富荣镇面积117.5平方千米,人口12321人。辖17个行政村。

新安镇 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19468人。辖14个行政村。

清凉乡面积51.6平方千米,人口12812人。辖12个行政村。

龙桥乡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 4119人。辖 7个行政村。

楼东乡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11941人。辖11个行政村。

鸭池乡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15446人。辖16个行政村。

龙溪乡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 7495人。辖10个行政村。

太平乡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4136人。辖14个行政村。

安全乡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 8540人。辖 9个行政村。

大桥乡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11193人。辖11个行政村。

夏溪乡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 8588人。辖13个行政村。

冒水乡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 5132人。辖 6个行政村。

屏边乡面积113平方千米,人口 7136人。辖 7个行政村。

清平乡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 2776人。辖 4个行政村。

2003年12月24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42号)批复同意将宜宾县真溪乡和高场镇的蒋坝、石盘2个村成建制划归屏山县管辖,乡政府驻新农;真溪乡更名为新发乡。

2004年8月11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7号)同意屏山县:楼东乡政府驻地由田坝村楼东场迁至书楼村书楼坝;福延镇政府驻地由金江村2组迁至辣子村石盘上;清凉乡政府驻地由青年村3组桥头迁至青年村2组官雕上;龙桥乡政府驻地由解吉村解吉寺迁至龙桥村龙桥坝;新安镇政府驻地由新江村3组新安场迁至新江村1组向家坪;屏山镇政府驻地由西正街114号迁至共和村养蜂场;新市镇政府驻地由龙尾社区2组迁至龙口村2组杨柳坝;大桥乡政府驻地由沙滩村红花溪迁至大桥村龙渊埂;冒水乡政府驻地由冒水村3组观音阁迁至冒水村2组干海子。

2004年

屏山县辖8个镇(屏山、新市、中都、大乘、龙华、福延、新安、富荣)、11个乡(太平、夏溪、鸭池、楼东、清凉、大桥、安全、龙桥、龙溪、冒水、新发)、2个民族乡(屏边彝族、清平彝族)。(261个行政村、18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6万,其中农业人口26.7万)

2005年

屏山县辖8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屏山镇、新市镇、中都镇、龙华镇、大乘镇、福延镇、富荣镇、新安镇、清凉乡、龙桥乡、楼东乡、鸭池乡、龙溪乡、太平乡、安全乡、大桥乡、夏溪乡、冒水乡、屏边彝族乡、清平彝族乡、新发乡。

2006年2月6日

民政部(民函30号):同意将四川省屏山县政府驻地由屏山镇迁至新发乡。3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62号)批复同意屏山县政府驻地由屏山镇迁至新发乡。

2006年3月28日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11号)批准,同意屏山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屏山县辖16个乡镇。具体为:一、撤销清凉、龙桥、大桥、安全、冒水5个乡。二、扩大5个乡镇的行政区域。(1)将原清凉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屏山镇。屏山镇政府驻共和村。(2)将原龙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安镇。新安镇政府驻新江村。(3)将原大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市镇。新市镇政府驻龙口村。(4)将原安全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中都镇。中都镇政府驻中都场。(5)将原冒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清平彝族乡。清平彝族乡政府驻冒水村。三、屏山镇更名为锦屏镇。

2006年

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12年4月23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号文件)批复同意屏山县新发乡撤乡建镇(屏山镇)。

2012年9月3日

屏山县新县城所在地新发乡,正式更名为屏山镇,镇政府驻石盘。全镇幅员面积85.87平方公里。辖13个村 7个社区,近6万人。

2012年

屏山县辖8镇、7乡(含2个彝族乡),261个村,13个居民委员会(其中社区居委员会11个),1805个村民小组,112个居民小组。

【人口】2012年末,人口309938人,增加17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户39246 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5.9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2.15%,提高2.1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500人,人口出生率11.32‰,下降1.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49人,死亡率5.66‰;,下降0.2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26‰,上升0.01个千分点;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61307人,女性人口148631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53:100。年末总户数87322户。县境内有少数民族15个,共7120馀人,主要有彝族、苗族、蒙古族、藏族、回族、朝鲜族、侗族、满族、布依族、傣族、土家族。

相关参考

四川省屏山县的历史沿革

屏山县境,春秋时期,分属古蜀国和古僰候领地。汉代,属犍为郡僰道、朱提县。三国时期,蜀汉置安上、马湖县。唐宋时期,属马湖羁糜州。元朝,置马湖路。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万历十七年(158

四川省屏山县的历史沿革

屏山县境,春秋时期,分属古蜀国和古僰候领地。汉代,属犍为郡僰道、朱提县。三国时期,蜀汉置安上、马湖县。唐宋时期,属马湖羁糜州。元朝,置马湖路。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万历十七年(158

铜山县的历史沿革

铜山因境内微山湖上有铜山岛而得名。铜山县铜山,古称“大彭氏国”,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铜山县总人口118.2万。200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41号):将铜山县大黄山镇和

铜山县的历史沿革

铜山因境内微山湖上有铜山岛而得名。铜山县铜山,古称“大彭氏国”,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铜山县总人口118.2万。200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41号):将铜山县大黄山镇和

方山县的历史沿革

方山县方山县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东汉废。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北周静帝大象年间设窟胡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名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武德三

方山县的历史沿革

方山县方山县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东汉废。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北周静帝大象年间设窟胡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名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武德三

横山县的历史沿革

横山县2000年,横山县辖10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46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横山镇52180石湾镇15930高镇18682武镇15657党岔镇17742响水

横山县的历史沿革

横山县2000年,横山县辖10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46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横山镇52180石湾镇15930高镇18682武镇15657党岔镇17742响水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历史沿革

鲁山县名称由来因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唐改县名鲁阳为鲁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鲁山县历史沿革鲁山县历史悠久,夏商时,鲁山县初称鲁县,后改称鲁阳,春秋时属郑,后来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历史沿革

鲁山县名称由来因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唐改县名鲁阳为鲁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鲁山县历史沿革鲁山县历史悠久,夏商时,鲁山县初称鲁县,后改称鲁阳,春秋时属郑,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