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街道

篇首语:人生不就是这样,经历过一次次考验才能成长;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怕雨雪霏霾也要去追寻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的历史沿革

1999年9月,市政府同意昌平县撤销史各庄乡,并入回龙观镇;撤销七里渠乡,并入沙河镇。

1999年9月16日,国务院(国函[1999]112号)批复:同意撤销昌平县,设立昌平区,以原昌平县的行政区域为昌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政府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昌平区总人口614821人,其中:沙河镇57050人、回龙观镇55751人。

2004年12月16日,回龙观地区工委、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2005年末,昌平区户籍人口48.2万人。辖2个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5个地区(南口地区、马池口地区、沙河地区、回龙观地区、天通苑地区)、15个镇(南口镇、马池口镇、流村镇、阳坊镇、十三陵镇、长陵镇、南邵镇、崔村镇、兴寿镇、小汤山镇、百善镇、沙河镇、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

2015年,撤销回龙观镇,设立回龙观、龙泽园、史各庄3个街道,并将原回龙观镇京藏高速公路以东、定泗路以北区域划归沙河镇(地区办事处),碧水庄园居住区由沙河镇(地区办事处)统一管理。

相关参考

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的历史沿革

南邵镇一九五三年以前,是由昌平一区管辖下的十六个行政村组建的四个小乡。一九五六年八月小乡合并后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改叫南邵乡。后又经南邵工作站、南邵管区、南邵大队等名称变革,一九六一年七月改成南邵人民公

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的历史沿革

南邵镇一九五三年以前,是由昌平一区管辖下的十六个行政村组建的四个小乡。一九五六年八月小乡合并后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改叫南邵乡。后又经南邵工作站、南邵管区、南邵大队等名称变革,一九六一年七月改成南邵人民公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即成为建制镇。1947年以前,南口镇为昌平、延庆两县共管,以平绥(今称京包)铁路为界,分为铁道南和铁道北两部分,铁道南属河北省昌平县,铁道北属察哈尔省延庆县。1949年2月,铁道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即成为建制镇。1947年以前,南口镇为昌平、延庆两县共管,以平绥(今称京包)铁路为界,分为铁道南和铁道北两部分,铁道南属河北省昌平县,铁道北属察哈尔省延庆县。1949年2月,铁道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随即在此修建行宫。嘉靖十七年重建,并筑城围之,御名巩华城,是明清帝王谒陵和北巡驻骅之地。1958年建红旗公社,1961年更名沙河公社,1983年改沙河乡。1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随即在此修建行宫。嘉靖十七年重建,并筑城围之,御名巩华城,是明清帝王谒陵和北巡驻骅之地。1958年建红旗公社,1961年更名沙河公社,1983年改沙河乡。1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历史沿革

1956年置太陵园乡。1958年改十三陵公社。1983年改十三陵乡。1996年,面积67.9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涧头、石牌坊、南新村、仙人洞、大宫门、康陵园、王庄、泰陵园、胡庄、西山口、小宫门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历史沿革

1956年置太陵园乡。1958年改十三陵公社。1983年改十三陵乡。1996年,面积67.9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涧头、石牌坊、南新村、仙人洞、大宫门、康陵园、王庄、泰陵园、胡庄、西山口、小宫门

北京昌平区的历史沿革

6000多年前就有祖先在境内雪山、南口等地繁衍生息。西汉时期始设昌平县。明正德元年(1506)县升为州。民国2年(1913)撤州设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县西部和北部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昌宛、

北京昌平区的历史沿革

6000多年前就有祖先在境内雪山、南口等地繁衍生息。西汉时期始设昌平县。明正德元年(1506)县升为州。民国2年(1913)撤州设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县西部和北部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昌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