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慈溪的历史沿革
Posted 龙山
篇首语:新长征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浙江省宁波市慈溪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的历史沿革
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新石器时代(前约5000年)已有先民活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
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孙恩起义军由海道入浃口,句章城为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州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年),省余姚、鄞、3县入句章县。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县。现境姚北部分,自秦汉至唐初,先后属余姚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唐武德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唐武德八年,废鄞州,复县,属越州。
北宋建隆元(960年),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归宋,国除。太宗平诸国后,因唐之旧置13道,慈溪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淳化五年(994年)罢道。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15路。天圣八年(1030年)增为18路。元丰中(1078~1085年)又析为23路。慈溪县历属明州,隶两浙东路。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复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慈溪属明州,隶两浙东路。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翌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之,仍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总管府。大德六年(1302年),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自婺州(今金华)移庆元,慈溪县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隶浙江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避“明”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8年),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溪,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省县之间设4道。慈溪县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曾一度改宁波府为宁波署。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慈溪直属浙江省军政府。
民国3年,于清宁绍台道范围置会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驻鄞县,慈溪县隶属浙江省会稽道。
民国16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废道制,慈溪直属浙江省政府。
民国21年,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慈溪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鄞县。24年后,又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24~35年,专员公署驻鄞县)、第三行政督察区(36~37年,专员公署驻余姚)、第二行政督察区(37年4月以后,专员公署驻余姚)。州、余姚县。
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治孝中镇(今宁波慈城镇)解放。
1949年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
,慈溪属宁波专员公署。
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
1954年10月,为建立商品棉基地,调整县域,将慈溪的丈亭、陆埠、城关、云山4个区和慈城镇划归余姚县,庄桥区分别划归宁波市和镇海县,余姚县周朝区、逍林区、浒山区、周行区、泗门区、临山区等5个区的部分和镇海县龙山区的北部划归慈溪县。县治从慈城镇迁至浒山镇。
1956年6月,原直属宁波专署管辖的庵东盐区归属慈溪县。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复慈溪为慈溪。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慈溪县属宁波地区。
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并入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慈溪县属宁波市。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今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1992年5月,推行撤区、扩镇、并乡工作,撤销原有的8个区公所、65个乡镇,扩并为21个镇和2个乡,开始实行县(市)直辖乡镇的行政体制。
1997年11月16日,浙江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慈溪市小安乡撤乡建镇,并更名为杭州湾镇。
2001年10月,慈溪市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浒山、宗汉、坎墩3个镇分别改为浒山、宗汉、坎墩3个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行政村的体制,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观城、师桥、鸣鹤三镇合并设立观海卫镇。周巷、杭州湾两镇合并设立新的周巷镇。
2008年7月,调整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龙山,范市,三北三个镇合并设立新的龙山镇、浒山街道以新城大道和三北大街为分界线,设立三个街道办事处,新城大道以东为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以南为浒山街道,以北为古塘街道。
2013年5月,天元镇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周巷镇,成立新的周巷镇。
相关参考
元至正元年(1341年),地域内形成“周巷”集市。元、明、清时分属孝义乡、云柯乡,隶属余姚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分属义三乡、义四乡、义五乡、云城乡和云和乡。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周巷镇。1
元至正元年(1341年),地域内形成“周巷”集市。元、明、清时分属孝义乡、云柯乡,隶属余姚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分属义三乡、义四乡、义五乡、云城乡和云和乡。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周巷镇。1
北仑区境夏、商时代属“东夷”地,少康时号于越,至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地。战国中期,楚占越地至浙江(今钱塘江),浙江以南的越族仍由其“君长”管辖。自公元前222年秦置会稽郡,下辖句章、鄞、鄮三县,该区境属
北仑区境夏、商时代属“东夷”地,少康时号于越,至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地。战国中期,楚占越地至浙江(今钱塘江),浙江以南的越族仍由其“君长”管辖。自公元前222年秦置会稽郡,下辖句章、鄞、鄮三县,该区境属
江东区江东,历史上区划归属多变,早先属“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和活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初期,“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夏、商时代属于“东夷”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
江东区江东,历史上区划归属多变,早先属“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和活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初期,“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夏、商时代属于“东夷”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及战国前期(公元前475一前332年)属扬州越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并吴,越王勾践于姚江北岸今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之城山渡建句章城(乃宁波境内有城之始)。汉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及战国前期(公元前475一前332年)属扬州越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并吴,越王勾践于姚江北岸今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之城山渡建句章城(乃宁波境内有城之始)。汉
821年(唐长庆元年),海曙区始建。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重建海曙楼而名区。821年以后历为州、路、府和鄞县县治。清代一度驻为宁绍台道。1949年11月,海曙、镇明两区公所。1951年5月,设立
821年(唐长庆元年),海曙区始建。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重建海曙楼而名区。821年以后历为州、路、府和鄞县县治。清代一度驻为宁绍台道。1949年11月,海曙、镇明两区公所。1951年5月,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