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的历史沿革
Posted 行政
篇首语:这个世界有两个我,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铜川市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铜川市的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铜川,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铜川夏、商隶属古雍州。秦属内史地。前155年(西汉景帝二年)开始设置县,隶属左冯翊。三国魏时隶属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置铜官县,隶属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铜官县改名同官县,隶属宜州。隋、唐曾隶属雍州、京兆郡。从925年(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起,历经宋、金、元、明、清,均隶属耀州。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同官属西安府。
1913年(2年),属陕西省关中道。
1927年(16年),属关中区。
1936年(25年)7月,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0年(29年)初,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4年(33年)4月,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称铜川。
1947年(36年)10月,属第三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5月,根据中共路东工委指示,成立同官县政府,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11月,归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4月铜川解放,5月,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署改为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官县归其领导。7月7日,县名改称铜川。
1950年5月1日,铜川县改属咸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3年1月20日,铜川县改属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
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富平县、耀县建制,将富平县、耀县的行政区域及宜君县部分地方并入铜川市。
1961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通知,恢复富平县、耀县建制,铜川市改属渭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
1980年1月1日,将蒲城县的广阳、高楼河、阿庄、肖家堡4个乡和耀县划归铜川市,同年5月1日,分设县级建制的城区、郊区。
1983年10月25日,又将宜君县划归铜川市。
1992年7月,创建铜川市新区,1993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新区并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铜川市城区更名为铜川市王益区,铜川市郊区更名为铜川市印台区。
相关参考
1978年设置,1984年由铜川市城区划归郊区。1996年,区政府驻地,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河东、杨家砭、城关3个行政村和河东、南关、北关、北街、泰山、西山、南街7个居委会。2002
1978年设置,1984年由铜川市城区划归郊区。1996年,区政府驻地,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河东、杨家砭、城关3个行政村和河东、南关、北关、北街、泰山、西山、南街7个居委会。2002
1948年设陈炉区,1958年建东风公社,1961年更名陈炉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设镇。1996年,面积99.7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辖穆家庄、双碑、那坡、北沟、新兴、永兴、关家咀、马家
1948年设陈炉区,1958年建东风公社,1961年更名陈炉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设镇。1996年,面积99.7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辖穆家庄、双碑、那坡、北沟、新兴、永兴、关家咀、马家
据考古发现,耀州区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城北塔坡一带就是一处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资治通鉴纲目》中有关于母系氏族领袖“阴康氏治于华原”的记载,其治地大致在今塔坡原上。夏商时,各
据考古发现,耀州区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城北塔坡一带就是一处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资治通鉴纲目》中有关于母系氏族领袖“阴康氏治于华原”的记载,其治地大致在今塔坡原上。夏商时,各
北魏太平直君七年(446年),始设铜官县,县治在今王益区王益街道高坪村附近,隶属雍州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铜官县改为同官县。从隋代至清代,虽然隶属多有改变,但都基本上沿袭了同官县建制。民国
北魏太平直君七年(446年),始设铜官县,县治在今王益区王益街道高坪村附近,隶属雍州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铜官县改为同官县。从隋代至清代,虽然隶属多有改变,但都基本上沿袭了同官县建制。民国
秦代以前,属古雍州豳之领地,秦为内史地,西汉景帝二年(前155),置祋礻羽县,魏文帝废祋礻羽,设泥阳县,属水地郡,县治在今耀州区,西晋仍属泥阳县,县治在今印台区东北一里许频山下。十六国前(350-39
秦代以前,属古雍州豳之领地,秦为内史地,西汉景帝二年(前155),置祋礻羽县,魏文帝废祋礻羽,设泥阳县,属水地郡,县治在今耀州区,西晋仍属泥阳县,县治在今印台区东北一里许频山下。十六国前(3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