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兵道的简单介绍
Posted 单行道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运兵道的简单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运兵道的简单介绍
安徽亳州:运兵道(入口)
运兵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延伸,直至郊外。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亳州市群众广泛参与挖地下防空洞,先后在老城区人民东、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条街道(原四门大街)地下大范围发现古地下道,目前已查明近6千米长。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运兵道,因非一个朝代修筑使用,故结构不一,宽窄不同,高低不等。距地表深度一般在2-3米之间,最深处超过6米。
古地道结构有四种:第一种是土木结构,也就是土道木顶。这种地道是早期修筑的;第二种是砖土结构,也就是土道砖砌券顶;第三种是砖木结构,也就是砖道木顶,这种结构往往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三者并存,没有规律;第四种是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这种结构在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可分为砖券、砖墙、砖墁三部分。砖券一般为拱形券顶,也有人字形券顶。砖墙为地道壁,一般是用单砖跑砌,也有单砖丁砌的,还有单砖站砌的。砖墁大多采用单层条砖十字纹,大隅首指挥室地墁是站砖拐子锦铺法,而且还有砖垫层。
古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单行道是运送士兵的主要通道,道高一般在1.7米至2.1米之间,道宽0.6米至0.9米。每隔一段距离,道壁上端留有方形或竖长方形的龛洞,供放置油灯使用。券顶上方留有直通地面的通气孔,这种通气孔,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平行双道是指相距3米左右的两条单行道,朝同一方向延伸,两道可同时使用,为方便两道互相联系,传递信息,在相靠近的道壁上留有方形传话孔.使两地道相互通连,使用方便,传音效果好。上下两层道是指用砖券把地道隔成上下两层互相叠压的地道,一般上层地道较矮。上述四种形式的地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连。
古地道内有作战的遗迹,道内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多种军事设施。猫耳洞主要分布在单行道的两侧,或大或小,没有统一规格。障碍券是古地道内常见的障碍之一,主要设置在单行道内,采取突然降低券顶的方法,不熟悉道内环境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障碍墙设在道内"T"型转弯的地方,地道的一端筑有一条下宽上窄的砖墙,使人的活动在此处受到限制。陷阱位于单行道地墁以下,采取突然降低地面的方法,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或碰破皮肉,或扭伤筋骨。绊腿板设在大隅首东西走向的单行道内,在道壁下端将木板横向卡在槽内,人走到此处不注意就会被绊倒。指挥室位于大隅首西侧上下道之下道向北20米处,砖木结构,平面呈"串"字形。
运兵道内清理出土的文物相当丰富,主要有东汉、三国、唐、宋各时代的遗物,有直接用于作战的铁刀、铁剑、弹丸、铁钉、衔枚等军事器械,也有用于生活的铜镜、铁灯、瓷盏、陶瓷等器物,还有用于娱乐消闲的围棋子以及用于购物的流通货币铜钱等遗物。
曹操运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无尽头,纵横交错,犹如一座地下长城,十分壮观。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它远远超过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是当之无愧的。
相关参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古纤道,又称运道塘、官塘、新堤等,位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是古人行走背纤、缓避风浪的交通要道。始筑于唐元和十年(815年),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山阴知县李良改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古纤道,又称运道塘、官塘、新堤等,位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是古人行走背纤、缓避风浪的交通要道。始筑于唐元和十年(815年),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山阴知县李良改用
1958年建福山镇公社。1982年更名城关镇。1984年建福山镇。1997年,面积42.4平方千米,人口6.7万,辖大沙埠、山后、芝阳、盐场、永福园、前埠、东关、曾家庄、史家庄、西关、南关、城里、东北
1958年建福山镇公社。1982年更名城关镇。1984年建福山镇。1997年,面积42.4平方千米,人口6.7万,辖大沙埠、山后、芝阳、盐场、永福园、前埠、东关、曾家庄、史家庄、西关、南关、城里、东北
1956年建汊河乡,1958年与七里乡合并更名为红旗公社,1963年析建汊河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设镇。1996年,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辖石人、徐集、立坝、凡庄、胡庄、张房
1956年建汊河乡,1958年与七里乡合并更名为红旗公社,1963年析建汊河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设镇。1996年,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辖石人、徐集、立坝、凡庄、胡庄、张房
素龙原名:痩龙,后来由于后人嫌“痩”字不雅!形成今:素龙。素龙镇在宋开宝六年(973年)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属泷水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归罗定州管辖。民国初期为
素龙原名:痩龙,后来由于后人嫌“痩”字不雅!形成今:素龙。素龙镇在宋开宝六年(973年)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属泷水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归罗定州管辖。民国初期为
1984年建姚千户屯镇。1996年,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姚千户屯、乌金沟、唐家台、上瓦房、杨千户屯、前陡峪、刘太平、小堡屯、刘千户屯、田水河、佟家坟、靠山屯、代官屯、马耳山、后房、后陡
1984年建姚千户屯镇。1996年,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姚千户屯、乌金沟、唐家台、上瓦房、杨千户屯、前陡峪、刘太平、小堡屯、刘千户屯、田水河、佟家坟、靠山屯、代官屯、马耳山、后房、后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