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国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Posted 国故

篇首语: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番国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番国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番国故城遗址

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关及北郊一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周时期遗址,原为古番国都城所在地,距今已2000余年。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城池建设、淮河流域小国历史、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2001年6月,番国故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番国也作潘、鄱,周代己姓小国,与楚国同源,原处河南温县附近,西周末年东迁至固始地区。春秋中期,番国纳入楚国势力范围,其文化也逐渐与楚文化融合为一体。春秋晚期,番国被吴国所灭。

番国故城规模较大,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除东城墙南部和南城墙破坏严重外,其余部分均保存完好。

东城墙紧临史河北岸,全长5800米,但南部大部分被破坏,墙基宽30至35米,残高约5米。

南城墙仅存1000余米,破坏最为严重,但东西两端仍清晰可辨。

西城墙长3735米,有10个缺口,分成断断续续11段残墙,墙基宽15至20米,残高1到5米,夯层厚25至30厘米,夯窝为圆形。

北城墙长2325米,保存最为完好,墙基宽35至40米,残高4至5米。

外城周长总计13.5千米,城墙外有宽60米左右的护城河与城东的史河相通。古史河成为自然的护城河。

内城位于外城内东北角,其东、北墙利用外城的东、北墙,只有西、南二城墙另行修筑。

内城南墙长920米,残存4段,基宽29米,残高5米;西墙长1950米,基宽20米,残高3.8米;内城全长计6.9千米。

遗址内及其周围区域出土有大量文物。外城内东南角的石营山为墓葬区,曾发掘出一至六号春秋墓,出土有鼎、盘、缶、匜等春秋青铜器。

在遗址南半部,曾发现三枚楚国金币“郢爰”,均长2.4厘米,宽2厘米,重26克。

距遗址东南1.5千米处的侯古堆春秋大墓陪葬坑内,曾出土有一套编钟,共计九件,铸有“鄱子成周”铭文。

相关参考

楼兰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故城遗址楼兰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古代西域重镇楼兰的遗址。楼兰故城地处东经89°55ˊ22〞、北纬40°45ˊ55〞,是汉代通西域南路的必经之地,

楼兰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故城遗址楼兰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古代西域重镇楼兰的遗址。楼兰故城地处东经89°55ˊ22〞、北纬40°45ˊ55〞,是汉代通西域南路的必经之地,

西海郡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故城遗址西海郡故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晏县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为新莽设置的西海郡城遗址。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四个

西海郡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故城遗址西海郡故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晏县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为新莽设置的西海郡城遗址。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四个

蒲峪路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峪路故城遗址蒲峪路故城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屯,是金代蒲与路的治所,为上京路所辖,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蒲峪路故城遗址因乌裕尔河而得名,蒲与,又作“蒲峪

蒲峪路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峪路故城遗址蒲峪路故城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屯,是金代蒲与路的治所,为上京路所辖,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蒲峪路故城遗址因乌裕尔河而得名,蒲与,又作“蒲峪

东平陵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北,巨野河东岸,西距城子崖遗址约2公里。东平陵城,春秋时期归属齐国,称平陵邑,由姜姓诸侯统辖。公元前680年前后,齐桓公曾到此。战国时齐被田氏贵族取代,后改

东平陵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北,巨野河东岸,西距城子崖遗址约2公里。东平陵城,春秋时期归属齐国,称平陵邑,由姜姓诸侯统辖。公元前680年前后,齐桓公曾到此。战国时齐被田氏贵族取代,后改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因黄河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因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