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Posted 楼兰

篇首语:与其担心未来,不如现在好好努力,只有奋斗才能给你安全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楼兰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楼兰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故城遗址

楼兰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古代西域重镇楼兰的遗址。楼兰故城地处东经89°55ˊ22〞、北纬40°45ˊ55〞,是汉代通西域南路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楼兰城废弃后,被茫茫沙漠湮没。由于文献史料上对故城的方位没有明确的记载,千百年来,楼兰已成为历史的一个谜。直到1900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部探测时发现故城遗址,后经发掘,才证实此处就是楼兰故城。1988年,楼兰故城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的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东面城墙长约米,南面的城墙为329米,西面和北面的城墙都是327米,城墙均为夯筑。在南北城墙的中段各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南北面的城门。

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10.4米的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古城的西北5公里处有一座烽火台,高12米,是用粘土和木料砌成的。

城中最特殊的建筑遗迹是中部的“三间房”遗址,这三间房屋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一处遗址。房屋坐北朝南,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的木料长达6.4米。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的衙府所在地。

城的西南为住宅区,早已坍塌。住宅的墙壁大多是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再以苇绳加固后,外面再抹泥而筑成的。城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是古楼兰城居民取水的水源。

城的周围还有一些佛寺和烽燧等的遗迹和古墓,出土了许多文物,其中有汉代的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佉卢文的残简,丝、毛织品的残件,漆器、木器、玉器、铜器、料珠、金银戒指、耳环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等,有很多不是中原地区的器物。

相关参考

番国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番国故城遗址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关及北郊一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周时期遗址,原为古番国都城所在地,距今已2000余年。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城池建设

番国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番国故城遗址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关及北郊一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周时期遗址,原为古番国都城所在地,距今已2000余年。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城池建设

西海郡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故城遗址西海郡故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晏县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为新莽设置的西海郡城遗址。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四个

西海郡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故城遗址西海郡故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晏县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为新莽设置的西海郡城遗址。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四个

蒲峪路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峪路故城遗址蒲峪路故城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屯,是金代蒲与路的治所,为上京路所辖,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蒲峪路故城遗址因乌裕尔河而得名,蒲与,又作“蒲峪

蒲峪路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峪路故城遗址蒲峪路故城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屯,是金代蒲与路的治所,为上京路所辖,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蒲峪路故城遗址因乌裕尔河而得名,蒲与,又作“蒲峪

东平陵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北,巨野河东岸,西距城子崖遗址约2公里。东平陵城,春秋时期归属齐国,称平陵邑,由姜姓诸侯统辖。公元前680年前后,齐桓公曾到此。战国时齐被田氏贵族取代,后改

东平陵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北,巨野河东岸,西距城子崖遗址约2公里。东平陵城,春秋时期归属齐国,称平陵邑,由姜姓诸侯统辖。公元前680年前后,齐桓公曾到此。战国时齐被田氏贵族取代,后改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因黄河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简单介绍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蒲津渡为黄河一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因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