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Posted 天坛
篇首语: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京皇家祭坛-天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199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即人神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宏大的祭天圣殿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设立四郊分祀制度,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天坛内外墙垣,改土墙为城砖包砌,内坛墙建成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天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用“象天法地”的手法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乐舞官、舞生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等古迹。
精制巧妙的建筑艺术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的殿宇,它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是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实例。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墙体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天坛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巍峨壮美的祈年殿,圣洁崇高的圈丘,优雅庄重的斋宫,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形成了妻妻芳草与参天古柏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观。
深刻的文化内涵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天坛是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 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 ,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 年修复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1993年复建了圜丘望灯杆,以后又陆续复建了东北外坛墙,重修了南神厨、三库、宰牲亭等。
天坛每年秋季(9月底至11月中旬左右,2012年为10/25-11/18)会在神乐署举办菊花展。天坛栽培菊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1954年天坛重新培育菊花,菊花品种曾多达859种。到上世纪60年代,天坛培育的一株“千头菊”开花多达1270朵,在北京园林界传为佳话。菊展时期,平日演奏中和韶乐的舞台上会摆放多种艺菊(造型菊)。而中和韶乐的演奏班底在菊花丛中,为游客演奏《花好月圆》、《菊花台》等乐曲。展览现场,专家还将为游客讲解古乐知识,示范古乐器演奏技巧。春节期间天坛会举办“祭天”大典,“祭天仪仗”展演在丹陛桥上举行,并在祈年殿院内展演“祭天乐舞”,在神乐署凝禧殿展演“天坛古乐艺术”。展演活动在服装道具、礼仪规制等方面都尽量遵循了清代“祭天”大典原貌。
相关参考
天坛(俯瞰)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
天坛(俯瞰)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
天坛天坛(汉语拼音:Tiantan),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
天坛天坛(汉语拼音:Tiantan),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汉语拼音:BeijingjiShenyangdeMing-qingHuangjiaGongdian;英语:Imperia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汉语拼音:BeijingjiShenyangdeMing-qingHuangjiaGongdian;英语:Imperia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中文名称:明清故宫英文名称:ImperialPalace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批准时间:1987.12遗产种类:文化遗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中文名称:明清故宫英文名称:ImperialPalace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批准时间:1987.12遗产种类:文化遗
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祷丰收的地方。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东侧。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增建皇穹宇和圜丘坛,立四郊分祀之制,改称天坛
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祷丰收的地方。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东侧。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增建皇穹宇和圜丘坛,立四郊分祀之制,改称天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