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引诱肉体的是金钱和奢望,吸引灵魂的是知识和理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的历史沿革
据《金楼子·兴王篇》记载,“高密”是大禹的字。梁元帝萧绎在书中说:帝禹夏后氏,名曰文命,字高密。高密,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
今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
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
西汉时,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时,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
隋时,属高密郡。唐时,县属河南道密州。五代建置、隶属相沿。
北宋,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金,县改属山东东路密州。
元代,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
明初,县属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
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属胶州。
民国时期,先后属胶东道和莱胶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
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
1956年3月划归昌潍地区,1981年5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地改市,为潍坊市。县均属之。
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
相关参考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为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1994年5月23日,设立潍坊市奎文区,将原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院校、新城4个街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为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1994年5月23日,设立潍坊市奎文区,将原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院校、新城4个街
山东省辖市,鲁东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位于省境东半部,胶济铁路中段,辖3区及昌邑、昌乐、安丘、高密、五莲、临朐、寿光7县。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853.83万;其中市区面积1472平方公里
山东省辖市,鲁东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位于省境东半部,胶济铁路中段,辖3区及昌邑、昌乐、安丘、高密、五莲、临朐、寿光7县。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853.83万;其中市区面积1472平方公里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
坊子约在5000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聚居。夏建青州斟鄩国。故国遗址在今清池镇治浑街附近。商为营州莱国地。周、春秋,属幽州。战国时为齐地。秦代属齐郡、琅琊郡。西汉时分属北海郡斟县(治所在今清池镇
坊子约在5000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聚居。夏建青州斟鄩国。故国遗址在今清池镇治浑街附近。商为营州莱国地。周、春秋,属幽州。战国时为齐地。秦代属齐郡、琅琊郡。西汉时分属北海郡斟县(治所在今清池镇
潍城区因旧潍县城得名。夏为三寿古国。西汉为平寿县地,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废平寿,并入下密县,县治由境外迁来原平寿县治。隋开皇十六年(596)于下密县置潍州。大业二年(605)州废,改下密县为北
潍城区因旧潍县城得名。夏为三寿古国。西汉为平寿县地,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废平寿,并入下密县,县治由境外迁来原平寿县治。隋开皇十六年(596)于下密县置潍州。大业二年(605)州废,改下密县为北